<bdo id="keyyk"><source id="keyyk"></source></bdo>
  • <abbr id="keyyk"><code id="keyyk"></code></abbr>
    <center id="keyyk"></center>
    <kbd id="keyyk"></kbd>
  • 最新旅游線路 主題旅游線路

    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門人王旭東:用科技守護莫高窟

    敦煌旅游常識2019-04-03
    [導讀]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門人王旭東:用科技守護莫高窟
     

    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門人王旭東:用科技守護莫高窟


    羌笛何須怨楊柳,春風不度玉門關。大漠深處,鳴沙山上,敦煌莫高窟靜守著延續千年的信仰。從1944年成立到現在,敦煌研究院歷經70余年,只出現過藝術家常書鴻、段文杰,考古學家樊錦詩,科技文保專家王旭東四位院長。如此穩定的任職和超長的任期,在國內文保機構中極為罕見。

    這其中,工科出身、在荒漠扎根快三十載的王旭東,作為敦煌第四任掌門人尤顯低調。查看王旭東最近的行程,會發現他以敦煌為圓點,不斷奔波在旅途中:效仿故宮宣布4月份推出莫高窟夜場、召開數字文化遺產發展研討會,到河北開展數字敦煌展,赴上海開講文化大講堂……“把一個真實完整的莫高窟傳承下去”,理工男王旭東如今說起文物保護、研究和傳承,滔滔不絕、如數家珍。


    夢想當水利工程師最終成敦煌守護者1991年春節剛過,頂著鵝毛大雪,大學畢業一年的王旭東乘坐長途汽車從張掖輾轉來到了敦煌。他未曾想到,這輩子會跟敦煌的文物打起交道。此前,他甚至不知道敦煌在哪兒,只有10年前父親去敦煌莫高窟旅游的一張留影,能告訴他敦煌的大概樣子。

    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門人王旭東:用科技守護莫高窟

    王旭東出生在甘肅農村,那里水源稀缺,祖祖輩輩靠老天爺賞飯,日子過得異常艱辛。小時候,他經?匆娨恍┧こ處熁蚣夹g員扛著三腳架、經緯儀在修水渠,幫鄉親們解決吃水難題。那是他心中的英雄,他童年的夢。

    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門人王旭東:用科技守護莫高窟

    考大學時,王旭東填寫的所有志愿,從一本、二本到?,全都與水利有關。最終,他如愿被蘭州大學水文地理與地質工程專業錄取。畢業后,又毫不猶豫地回到家鄉去搞水利。

    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門人王旭東:用科技守護莫高窟

    王旭東來到敦煌,是個很偶然的機會。1991年,敦煌研究院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開展文物保護合作。美國專家建議,搞石窟保護應該有地質工程專業的人加入。敦煌研究院到蘭州大學招人,當時的王旭東已經是張掖地區水電處的一名技術員,在老師推薦下,他決定到敦煌瞧瞧。

    那一夜,他獨自一人繞著寂靜荒涼的莫高窟走了一圈。空無一人的三危山前,那些千年石窟安靜極了,山間風起,石窟似乎正在跟眼前的這個年輕人打招呼。剎那間,王旭東對這些石頭有了莫名的親切感。

    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門人王旭東:用科技守護莫高窟

    第二天,他一口答應留在這里。從此,世上少了一位水利工程師,而敦煌莫高窟多了一位虔誠的守護者。

    在敦煌,王旭東做起崖體穩定性研究,這和他的專業背景很契合。幾個月時間里,他幾乎跑遍了莫高窟有壁畫彩塑的492個洞窟。不過,那時他關心的是如何解決壁畫起甲、開裂等問題,至于壁畫本身,他這個工科男并不“感冒”。

    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門人王旭東:用科技守護莫高窟


    日子久了,耳濡目染,周圍的同事都是研究敦煌文化的專家,慢慢地,他從心底里產生了解敦煌文化的欲望。于是,王旭東廣泛閱讀相關書籍,向同事們討教,再進洞窟的時候,目光已聚焦在了壁畫上。

    “在每個中國人的潛意識里,都有這種熱愛傳統文化的細胞和基因,就看你能不能把它激活。你可以不會畫畫,但通過了解這些畫,通過學習歷史知識,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你、觸動你,會讓你由衷地愛上這些古老的文化。”王旭東發現,敦煌石窟不只是土和石頭,而是有鮮活生命的。從那時起,這個西北漢子對敦煌文物有了發自內心的敬畏。

    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門人王旭東:用科技守護莫高窟

    2014年12月,王旭東出任敦煌研究院院長。1944年成立到現在,敦煌研究院歷經70余年,只出現過藝術家常書鴻、段文杰,考古學家樊錦詩,科技文保專家王旭東四位院長。如此穩定的任職和超長的任期,在國內文保機構中極為罕見。

    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門人王旭東:用科技守護莫高窟

    其實不只是院長,幾乎每個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都將畢生的時間擱在了這片荒漠上。一年又一年,他們抗風沙、戰干旱,忍受孤獨與寂寞,不求名利。


    史葦湘、歐陽琳夫婦

    世上可能沒有哪一個工作單位,會像敦煌研究院那樣,有自己的墓園。2017年,莫高窟對面山丘的墓地來了一對新“鄰居”———敦煌學者史葦湘和歐陽琳伉儷。他們生前留有遺囑,百年之后,要一起回到敦煌,安葬在三危山下、宕泉河畔。那年清明前夕,王旭東帶領著400多名敦煌研究院的員工們,一起為兩位老先生獻花、默哀。

    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門人王旭東:用科技守護莫高窟

    種種堅守源于信仰,源于對莫高窟文化傳承的認同。王旭東希望更多人愛上敦煌:“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敦煌的價值,大家才能由衷地對老祖宗留下的遺產生出崇敬之心,才能發自內心地去保護它,并讓它發揚光大!

    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門人王旭東:用科技守護莫高窟


    防沙防水限流游客只為延緩壁畫衰老保護、研究、弘揚,從1944年成立的“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”到今天的敦煌研究院,這是莫高窟守護者半個多世紀不變的使命。其中,保護永遠是第一位的。

    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門人王旭東:用科技守護莫高窟

    敦煌文物保存到今天,是因為環境特殊——氣候的干燥和洞穴的黑暗。然而,來自自然和人為的干擾,卻在不斷侵蝕著敦煌文物的壽命。歷經千年的莫高窟藝術品,每一件都像岌岌可危的病人。如果將十年前一些壁畫的照片與現在進行對比,會發現壁畫的老化速度驚人,王旭東對此憂心忡忡。

    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門人王旭東:用科技守護莫高窟

    1908年莫高窟影像

    莫高窟背后是高大的鳴沙山,漫卷的狂風攜著沙漠里滾燙的沙,一年到頭刮得人臉頰生疼。到了冬天,風沙甚至會直接刮進洞窟里。上世紀40年代,第一批來到莫高窟的人,大多數是熱愛敦煌壁畫的藝術家,為防風沙,想了很多土辦法。

    他們在敦煌洞窟頂上,沿著洞窟在戈壁灘上挖一條溝。這樣,沙子吹過來就掉到溝里,而不會進到洞窟里來,但是往往一場大風就把溝填滿了。為了清除這些沙子,藝術家們又建了一道沙墻,把沙子擋住,沒想到幾場大風又把沙子從上面吹了下來。后來,他們還想過在窟頂的沙子下面挖一個洞,用布袋把那些沙子集中起來,再慢慢漏下……

    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門人王旭東:用科技守護莫高窟

    在王旭東看來,雖然這些辦法沒有最終解決問題,但這種精神讓人感動之至。只有那些深深了解敦煌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人,才會如此不惜一切代價地去做!皩λ麄儊碚f,這些壁畫就是他們的生命,甚至超過他們的生命。這句話一點也不夸張!焙迷诮裉旖柚F代科技手段,敦煌已經建立了全方位的防沙體系,風沙對莫高窟的危害達到了70多年來的最低點。

    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門人王旭東:用科技守護莫高窟

    除了風沙以外,水也是一個“隱形殺手”。雖然敦煌年降雨量才40毫米,但王旭東研究發現,水汽對壁畫傷害非常大。鹽分遇水反復溶解、結晶,導致“壁畫癌癥”酥堿等病害。在他的倡導下,現在敦煌研究院高度重視水的問題,通過雨天關閉窟門、窟前園林漫灌改滴灌等措施對水設防,為壁畫延年益壽。

    “世間有幾處地方,有生之年總覺應該一到,敦煌便是其一!蹦呖呤鞘澜缟犀F存規模最宏大、延續時間最長、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群,被譽為“沙漠中的美術館”和“墻壁上的博物館”。目前全世界文化遺產符合全部六項標準的只有兩個,一個是威尼斯,另一個便是莫高窟。在很多人心目中,敦煌是當之無愧的“打卡”勝地。

    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門人王旭東:用科技守護莫高窟

    但是,與普通景點不同,莫高窟對游客量激增尤為頭疼。莫高窟是從1979年開始對游客開放的,當時全年游客量才1萬,可到了2015年,已經飆升到115萬,2018年更是突破200萬大關。

    每年暑期,莫高窟都會患上“熱感冒”。最多時,每天有2萬名游客涌進狹小洞窟,導致溫度、濕度、二氧化碳等監測指標攀升,大大加速了壁畫的氧化剝落?墒,游客帶著迫切的期待千里迢迢而來,敦煌又不能將他們拒之門外。

    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門人王旭東:用科技守護莫高窟

    2014年數字展示中心啟用,用以分流游客。每位憑預約票進入洞窟參觀的游客,都先被引導著來到這里觀看兩場高清電影《千年莫高》和《夢幻佛宮》,對莫高窟有個大體認識,再去參觀實體洞窟。這樣,每組游客在洞窟內停留的時間能縮短到5分鐘。同時,莫高窟在全國文化遺產單位中,率先開啟了每天6000人為最大承載量的網絡預約參觀模式。

    至此,老態龍鐘的敦煌石窟終于能稍微喘口氣了。在王旭東看來,這個變化,既能幫助游客完成“到此一游”的心愿,也盡可能地減輕游客過多給洞窟保護造成的壓力,是目前最好的選擇。

    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門人王旭東:用科技守護莫高窟

    寧可步子慢一點不能讓莫高窟形象垮掉數字展示中心只是“數字敦煌”的一部分。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,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便提出了“數字敦煌”的概念,敦煌研究院在國內文博界率先開展文物數字化工作。如今,數字技術趨于臻熟,王旭東又進一步提出在網絡上“數字重建”莫高窟,從而讓千年莫高窟“青春永駐”,打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,使這些寶貴的藝術財富獲得新的生命。

    敦煌研究院現在完成了150個洞窟的數字化信息采集,已有30個洞窟能在“數字敦煌”網站上免費三維立體呈現,其中的高清圖像,比到洞窟現場借著手電筒光看得更加真切。

    努力不止于數字化。在王旭東的倡導下,從2017年開始,敦煌研究院將“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公益巡展”送進了高!,F場觀展的,既有青年學生,也有年邁長者。每次在學校里演講,大學生們都會圍著他們,咨詢很多有關敦煌莫高窟的問題。他深切地感受到,年輕人平時了解更多的是西方的文化,而很少了解像敦煌這樣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。

    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門人王旭東:用科技守護莫高窟


    王旭東曾在一次講座中回憶起一個片段:有一天調查洞窟的時候,我到了第3窟,看到有位老師一個人在里面臨摹。那個時候她可能30歲左右,我24歲。王旭東一邊回憶一邊感慨:“我無法理解她怎么能夠靜下心來,一個人待在小洞窟里。過了幾年,這個洞窟的復制品放在了我們的陳列館里。金錢的力量是一時的,文化的力量卻是可持續的。文化會慢慢地影響人,滲透到人的骨子里、滲透到血液里!

    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門人王旭東:用科技守護莫高窟

    近幾年,敦煌研究院也在嘗試文化創意產業。《一帶一路畫敦煌》涂色書、《給菩薩涂口紅》課程等,以莫高窟的藝術作品為藍本,讓參與者在一描一畫中體會敦煌的文化藝術內涵。與亞馬遜、小米、騰訊等企業推出的聯名產品也在網絡上影響不小,但與故宮博物院等文博機構相比,敦煌文創的步子似乎有點慢。

    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門人王旭東:用科技守護莫高窟

    王旭東有特殊的考慮!笆钦嫘脑敢庾鑫膭,還是社會趨勢推著走?恐怕得先想清楚這個問題。”他認為,文創一定不能背離價值,要通過文化創意讓遺產發揚光大,而不是去消費它。

    在他眼里,慈悲、智慧和美,是敦煌的核心價值!拔覀儗幙刹阶勇稽c,甚至不合作,都不能突破底線。莫高窟在,后人還會繼續去做。但如果敦煌在人們心中垮掉,再扶起來很難!

    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門人王旭東:用科技守護莫高窟

    敦煌定若遠,一信動經年。王旭東和他的團隊,像七十多年來一代代敦煌守護者那樣,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仰,更像沙漠中的千年石窟那樣,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定力和本心。

    打印

    其他敦煌旅游常識文章

    消息

    返回頂部